尊龙(凯时中国)人生就是博!

联盟倡议发出后一场交流会为预制菜行业擘画新局

作者:小编 日期:2025-07-21 16:51:06 点击数: 

  三年前还只是“风口”的预制菜,如今已是万亿级新兴产业,广东在这一领域已创下多个“全国第一”。该产业也进入“比质量、拼内功”的新阶段。

  7月18日上午,在第三届中国国际(佛山)预制菜产业大会(简称“产业大会”)启动活动上,央广网、21世纪经济报道、南方农村报、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、顺德融媒共同发布《“媒体+”助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倡议书》(简称《倡议书》),倡议发起“媒体+”联盟,整合媒体资源与产业力量,共同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  根据《倡议书》,“媒体+”联盟将开展助力产业发展的六大行动。深化理论研究,梳理预制菜产业的历史脉络、现状与趋势;开展深度调研,总结先进经验;联农带农促振兴,发起“寻找最好预制菜原材料基地”活动,推动优质农产品对接预制菜产业链;实现文化价值双提升,倡导“便捷+健康+文化”新理念,打造预制菜美食文化IP;推动产业协同,以“技术共享、渠道共享、品牌共享、人才共享”为抓手,建设产业资源聚合平台;开展全球传播行动,持续开展“喊全球吃预制菜”主题活动,向世界讲好中国预制菜故事。

  7月19日上午,一场由媒体联合发起、聚焦“媒体+科研”深度融合的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在产业大会期间举行。广东省农业农村厅、顺德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,华南农业大学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食品领域专家,以及央广网、南方日报、羊城晚报、广东广播电视台、南方财经、南方农村报、珠江经济台、佛山传媒、顺德融媒等主流媒体代表共同参会,深入探讨了预制菜产业文化符号与核心价值的构建、“媒体+”培树产业文化的方法路径,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、对接资源。

联盟倡议发出后一场交流会为预制菜行业擘画新局(图1)

  预制菜本质是家庭餐饮工业化进程的系统工程,但目前系统中仍存在人才结构性短缺、技术瓶颈制约、品质信任危机等矛盾。

  人才培养方面,传统高校培养模式聚焦行业领军或通用型创新人才,针对预制菜这一产业的定向培养体系尚在探索中。

 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赵雷表示,该校自2020年起持续开展产业调研,发现国联水产、湛江国联、恒兴水产等广东龙头预制菜企业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,而扬州大学、陕西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已陆续开展预制菜微专业教育。

  2023年9月,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在广东省预制菜产业政策支持下,成立全国首个“岭南特色预制菜产业发展创新”研究生专项班。“首届入学的24名研究生将于明年毕业,目前已有超半数学生提前锁定了企业录用名额。”赵雷表示,这种产学融合的教育模式,是解决人才供需对接、服务产业发展的有益尝试。

  除人才供需矛盾外,预制菜产业仍然面临各个环节的技术难题。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轻工食品学院副院长肖乃玉表示,目前原料端难以实现冻品无损解冻与有效维持鲜度;生产端受制于工艺标准化的难题;流通环节则缺乏长效保鲜技术支撑,导致产品抵达消费者餐桌时口感与营养成分部分流失。

  她表示,突破这些“卡脖子”环节的关键在于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地位,针对原料保鲜、智能加工、活性包装等关键技术进行长期攻关,政府、企业、高校、媒体多方形成合力,建立起预制菜产业“营养—安全—便捷”三位一体的科学标准体系。

  如多米诺骨牌,这些技术瓶颈的连锁效应已延伸至消费端,叠加公众对传统食品安全的认知偏差,进而引发了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误解。

  “预制菜是传统食品工业的延伸与发展,其安全与品质建立在现代科技与严格品控之上,需辩证看待‘不时不食’与预制菜的关系,主动消除公众误解。”顺德区农业农村局常务副局长郭国防表示,例如顺德作为“美食之都”,其预制菜产业致力于以最高标准实施全链条品控,表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。针对社会上的不理解,未来计划开展组织媒体到工厂车间到原产地进行拍摄讲解,增加行业生产的透明度。

  南方农村报预制菜部总监、《老阮说菜》主播阮定国也表示,得益于全国领先的水产养殖基础和丰富的水产预制菜资源,广东预制菜产业优势显著,而粤菜对鲜味的高标准,更成为推动冷冻保鲜技术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。面对“隔夜菜”等污名化标签,媒体要加强科普教育,破除谣言。

  面对公众认知的鸿沟,媒体肩负着重要的科普引导与形象重塑责任。媒体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破解这一难题?顺德融媒记者赖珊桦表示,媒体应深入预制菜生产一线,真实呈现其安全、可靠的生产场景与严格品控流程。同时媒体还需与政府部门紧密协作,建立清晰的分级准入机制,严格区分头部、合规企业与不规范小作坊,引导资源精准服务优质企业,维护产业整体形象;与外卖平台、电商合作及创新推广方式,逐步提高市场接受度。

  此前,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委宣传部联合印发了《“媒体+”赋能“百千万工程”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,明确要深挖“媒体+”力量,助力“百千万工程”,深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,加快建设广东现代乡村产业体系。

  在这一背景下,此次“媒体+”力量的集结与产学研对话被赋予了新的使命,即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、传播创新理念,为预制菜产业注入强大的文化软实力,推动其从“产品输出”向“品牌输出”转变。

  2024年12月,2025“年菜”风云榜巡礼暨第二届“金牌年菜”争霸赛评选启动,收到来自全国的280多款参评产品。

  挖掘并创新文化符号,是预制菜讲好品牌故事、提升价值认同的起点。央广网广东频道负责人表示,广东美食文化底蕴深厚,有粤菜、潮汕菜、客家菜三大菜系,为预制菜产业提供了许多可挖掘的传统美食文化资源。同时,预制菜作为食品工业与餐饮文化融合的创新产物,与快节奏、大健康消费时代呼应,市面上不少带有“拆袋即食”“零添加”等标签的产品受到欢迎,广东预制菜也可打造此类现代性符号。

  佛山传媒记者陈伯青提出,预制菜产业的文化赋能需锚定“乡愁”“匠心”“安全”三大核心价值符号。“乡愁”是留住顺德人才、吸引全球华人的情感纽带,“匠心”则意在破除预制菜“廉价”“糊弄”刻板印象,构建“安全”符号是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关键,其根基在于工业化制造思维,即通过公差可控的标准化生产、大数据全流程溯源等手段规避人为失误风险,确保食品安全。

  进一步,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市场号召力,也需要媒体策划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联动。珠江经济台总监杨琨认为,媒体可通过策划活动与产业联动深度赋能预制菜。例如,珠江经济台举办“十大粤味预制菜”评选活动,联合白天鹅宾馆等头部餐饮企业共同推广,有效提升品类知名度与市场认可度。“我们此前成功推动广东预制菜进入香港市场,其‘口感不输现做’的反馈验证了品质的可靠性,未来将着力打造具有麦当劳汉堡般标准化品质的粤菜超级单品,加速广东预制菜‘融湾入海’。”

 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,拓展国际市场、提升国际影响力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。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,同比增长34.2%。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下,广东“金牌年菜”扬帆出海,广府盆菜等年俗美食成为海外华人的“一口乡愁”、国际餐桌的“中国年礼”。2024年,广东预制菜全口岸出口额达317亿元,覆盖全球六大洲。

联盟倡议发出后一场交流会为预制菜行业擘画新局(图2)

  2024年2月5日,广东“年菜”搭乘CZ335航班顺利抵达新西兰。4日下午,另一架装载着广东“年菜”的CZ601航班也飞往澳大利亚,拉开了中国“年菜”进军国际市场的序幕。

  媒体已成为预制菜产业扩展市场的加速器。例如,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于2023年发起成立了“广东预制菜出海产业联盟”,并以联盟为依托,推动广东“金牌年菜”出口澳大利亚、新西兰,并落地广东预制菜海外共享工厂,促进从农业出海从产品向产业链升级。此外,南方财经借力巴黎奥运会、马来西亚国际食品展等国际舞台,开展“喊全球吃广东农产品”“广东预制菜香飘全球”等活动和报道,积极推动乐昌黄金奈李、无麸质预制菜国际传播和市场开拓,推动预制菜产业实现全链出海。

联盟倡议发出后一场交流会为预制菜行业擘画新局(图3)

  奥运冠军点赞广东预制菜。“中国味道,世界共享!”在“2024法国巴黎奥运国际艺术交流展”上品尝到广东预制菜后,2000年悉尼奥运会田径金牌得主王丽萍为广东预制美食文化点赞。

  尊龙凯时·(中国)人生就是搏!

  广东广播电视台财经组记者叶心韵表示,媒体可在产业链维度剖析上中下游成本结构,为县域企业提供供应链优化方案;在数据赋能维度,联合政府机构发布预制菜产业权威数据报告,辅助从业者产能调整;在政策落地维度,解读税收优惠、金融支持等专项政策,搭建企业与政策制定者的诉求反馈桥梁。

  2023年,“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”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,标志着这一横跨农业、食品工业、餐饮的跨界领域,成为推动乡村振兴、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。广东作为预制菜产业的先锋阵地,率先出台“预制菜十条”等多项举措,在产业规模与出口数据上也持续领跑全国。

  “实际上,媒体是预制菜产业发展壮大的亲历者、实践者和推动者。”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交流合作处四级调研员晏继东表示,产业与媒体之间是双向赋能、双向奔赴。他建议,媒体要从传播者到共建者转型,深入田间地头、工厂车间挖掘产业转型的过程,让消费者感受到预制菜文化IP;媒体要做质量安全的守护者和监督者;发挥媒体链接资源的能力,带动各地产业转型发展。

移动商城

移动商城

抖音店铺二维码

抖音店铺二维码

快手店铺二维码

快手店铺二维码

手机:13695569663

邮箱:758965016@qq.com

地址:山东省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蒋官屯街道汇通国际金属物流园A区123号

Copyright © 2024 尊龙凯时食品(聊城)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